2021年12月,中国人民银行印发《金融科技发展规划(2022-2025年)》,明确了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总体思路、发展目标、重点任务和实施保障,旨在引导金融机构坚持创新驱动发展、坚守为民利企初心、切实履行服务实体经济使命,高质量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,健全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,为构建新发展格局、实现共同富裕贡献金融力量。为宣传贯彻新阶段金融科技发展规划,《中国金融》杂志微信公众号特别策划“金融数字化转型典型实践”专栏,以推动行业交流互鉴。
金融数字化转型典型实践(第七期)包含三篇文章。
【实践一】政银数据共享普惠小微企业
【实践二】金融科技“破冰”生物资产抵押难题
【实践三】乡村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助力打造乡村振兴“齐鲁样板”
【实践一】政银数据共享普惠小微企业
为缓解小微企业面临的“融资难、融资贵、融资慢”问题,近年来中国建设银行(601939)安徽省分行利用大数据技术,结合小微快贷的实践经验,先后和芜湖、合肥等9个地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开展合作,通过政务和金融数据的融合,打造“数字普惠-安徽”平台,实现与政府平台对接。平台依托政府海量数据(603138)进行数据建模,为安徽省小微企业提供快捷便利的线上融资,利用政务和金融数据为小微企业实现线上全流程自动发放信用贷款。
打造方便快捷的融资渠道。“数字普惠-安徽”平台为小微企业提供线上贷款、还款服务。一是融资更为便利。客户通过“惠懂你”APP自主申请贷款,贷款审批后可自助用款、还款,实现了纯信用全流程线上贷款服务。二是提供贷后预警。平台利用政府所有的个人或企业负面数据,补充银行早期预警指标,提高信贷资产质量。“数字普惠-安徽”平台的推出,不仅为小微企业提供了更加便利的融资渠道,也有效控制了银行风险。
提炼可复制的推广模式。基于芜湖、合肥、池州等地市“数字普惠”的探索实践,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提炼总结出了一套“数字普惠”项目实施的流程,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复制推广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。该流程包括七个阶段,分别是项目协议签订、数据实验室环境搭建、数据分析和建模、信贷产品研发、项目开发立项、系统开发以及测试上线。目前,该流程已在建设银行系统内多地进行推广。
截至2022年6月底,“数字普惠-安徽”授信56.5亿元,授信客户10314户;贷款余额43.8亿元,贷款客户8821户,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。
(供稿单位: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支、中国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、北京金融科技产业联盟)
【实践二】金融科技“破冰”生物资产抵押难题
“家财万贯,带毛的不算”。一句代代相传的俗语,道出了农村养殖业发展长久以来的痛点——生物资产抵押难导致养殖户贷款难。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,金融机构利用数字化手段对农业资产精准估值,为农业经营主体增信融资,有效支持了农业产业发展。人民银行西安分行、人民银行杨凌支行准确把握金融科技发展趋势,指导杨凌农村商业银行利用大数据、电子围栏、物联网、区块链等技术,建立“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农业生物资产动态评估及信贷管理系统”,将农户的猪、牛、羊、苹果树、猕猴桃树等生物资产,转变为可融资的“标准抵质押物”和发展资本,满足了当地种养殖业融资需求。
建立抵押物计量模型,公允估算抵押物市场价值。利用大数据技术,建立生物资产价值评估模型,对海量生物资产数据进行分析处理,将生物资产价值转化为“标准抵押物”。同时,针对生物自然生长导致价值“前低后高”的特性,运用物联网、区块链等技术,建立复合价值评估模型,精准评估生物资产各生长阶段的市场价值,给予精准化、动态化的信贷支持。
打造资产监控系统,防范借款人道德风险。使用电子围栏、电子芯片耳标、圈舍智能锁、猪脸识别等科技手段,打造生猪、奶肉圈舍智能看管系统,对抵押资产进行跟踪监控,避免资产丢失,防范借款人的道德风险。
加强数据融合应用,实现“浮动保额保险”。深度融合银行、保险、企业等各方数据,建立大数据风控模型,根据抵押物生长浮动估值后的贷款金额,动态调整保险保额,实现保额全覆盖贷款额度,确保养殖户贷款偿还能力,最大限度规避生猪疫病、自然灾害、市场价格等意外导致的资金损失。
截至2022年7月底,杨凌示范区个体养殖户及企业养殖户共养殖生猪5.5万头,其中5.3万头使用该系统进行贷款,覆盖率达96.4%。成功发放了48笔试点贷款,其中12笔企业贷款,36笔个体户、职业农民贷款,累计发放贷款17395.099万元,有效提升了金融惠农水平。
(供稿单位: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、中国人民银行杨凌支行、杨凌农村商业银行、北京金融科技产业联盟)
【实践三】乡村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助力打造乡村振兴“齐鲁样板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