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ocument.write('
')
首页 > 植物病虫害 >>正文

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指导

植物病虫害 时间:2022-05-23 15:43:03 作者:莫敖坤
【http://www.globalcon.cn - 中国农业科技网】

目前,驻马店小麦已全部进入抽穗扬花灌浆期,是小麦最终经济产量的形成期和小麦综合病虫害防治重要时期,也是争取粒重的关键时期。保根、护叶、防止早衰、提高粒重等是田间管理的重中之重。具体技术要点如下:

1.适时浇好灌浆水。灌浆期是小麦籽粒产量的最终形成期,对小麦丰产有着重要影响。此期对水分需求较多,灌浆期是否灌水应根据多种因素综合确定。灌浆水灌得好,不仅能满足小麦灌浆对水分的需要,还可降低地温、稳定地温、防止根系早衰。不能大水漫灌,因小麦灌浆期根系生活力已减弱,如技术掌握不好,水量过大,易造成根系吸氧不足,使根系窒息腐烂,植株很快死亡,千粒重显著下降,不仅不会增产,反而会引起倒伏,影响最后的小麦经济产量。

若小麦灌浆期出现一次降水量在20毫米以上的降水过程,可以不浇灌浆水,如果灌浆期降水量很少,甚至连续出现高温时可以考虑浇灌浆水。土壤肥力高、墒情好的地块可不浇灌浆水,土壤墒情不足或出现干旱的麦田则应及时浇灌浆水。群体偏大、生长过旺、具有倒伏风险的地块尽量不浇灌浆水,否则一旦出现倒伏,产量降低更多,风险更大。灌浆期浇水时要做到小水轻浇,大风雨来临前严禁浇水,以免引起倒伏。弱筋小麦在灌浆期浇水2次或3次,中筋小麦适时浇灌浆水2次,强筋小麦一般不需要浇灌浆水,除非在土壤墒情不足或出现干旱的麦田适当浇灌浆水。

2.防病治虫,“一喷综防”。小麦灌浆期是多种病虫发生危害高峰期,也是提高小麦千粒重的关键时期。主要防治虫害对象有麦蚜和吸浆虫,防治病害有小麦赤霉病、锈病、白粉病及叶枯病等。防治蚜虫亩用24%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~30克,或25%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5~30克,或5%啶虫脒乳油40~45毫升,或10%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~50克兑水喷雾,严重地块一周后再喷施一次。防治小麦吸浆虫。(1)羽化期防治:每亩3%辛硫磷颗粒剂2.5~3公斤,或者每亩用50%辛硫磷乳油250毫升,对水2公斤,拌细土25~30公斤,顺麦垄均匀撒施,以杀死上升至地表的幼虫和蛹;施药后及时浇水或中耕,可提高防治效果,并兼治麦蚜、麦蜘蛛等害虫。(2)成虫期(小麦灌浆期)防治:每亩用4.5%氯氰菊酯乳油40毫升,兑水30公斤喷施,可兼治麦蚜、黏虫和麦叶蜂。防治赤霉病,每亩用25%的戊唑醇可湿性粉剂35~40克,或25%氰烯菌酯悬浮剂120毫升,或12.5%的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~50克,或50%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20~150克,或40%戊唑·咪鲜胺30~40克,或40%丙硫菌唑·戊唑醇40克,或20%氰烯·己唑醇120克,或48%氰烯·戊唑醇40克加水30~40公斤均匀喷雾。防治条锈病、叶锈病及白粉病,亩用20%三唑酮乳油50~60毫升,或12.5%烯唑醇可湿性粉剂60~80克,或25%丙环唑乳油30~40毫升,或12.5%腈菌唑乳油30~40毫升,兑水30公斤喷雾防治。

3.叶面喷肥增粒重。在小麦开花后,灌浆初期至中期,叶面喷施1次或2次2%尿素加0.5%磷酸二氢钾溶液或麦健或硝酸钾等叶面肥,千粒重可有效增加2克或3克,增产10%左右,但喷磷不宜过晚(蜡熟期喷无效)。小麦喷施叶面肥最好避开中午前后的高温时段,以免造成“烧叶”,时间最好在9时到11时或16时以后,以利叶面吸收,和防治病虫可同时进行。

4.预防早衰。开花后若麦叶黄绿,有早衰征兆,可以结合喷磷酸二氢钾加喷尿素,尿素浓度为1.5%~2.0%(切忌过浓),磷酸二氢钾浓度为0.5%连续喷施两三次。因为尿素最容易被叶子吸收,并有刺激生长的作用,对防早衰、增粒重有较好的效果。

5.防止小麦倒伏。小麦倒伏后,叶片重叠,光合作用受到严重影响,养分运输也受阻,成熟延迟,对产量影响很大。倒伏一般发生在抽穗以后,倒伏愈早,减产愈重。严防灌浆期进行大水漫灌,特别是大风来临前严禁浇灌,确保小麦不倒或少倒。

6.预防干热风。当预报有干热风或气温30℃以上、风力3级连续3天以上、空气相对温度在30%以下的天气时,要及时喷施1%~2%的尿素水或0.2%~0.5%的磷酸二氢钾溶液。一般每3~5天喷1次,连续喷施两三次,可有效预防高温天气及干热风对小麦后期的影响。

7.应及时拔除禾本科杂草。由于节节麦、野燕麦、雀麦、黑麦草、毒麦等恶性杂草繁殖快、危害重,又比小麦成熟早,其种子随着不断成熟而脱落于地表,到小麦成熟时大部分种子已基本落地,给明年留下隐患,因此要结合其他农事活动及时拔除干净,并带出田外,将其消灭在结籽之前。

最新文章
推荐文章